山顶道观—太虚观

发布时间:2021-03-18 10:13:57

浏览次数:1053

太虚观由宝塔、三清殿、三官殿、巫公祠、药王殿、文昌阁、献亭、钟楼及山腰的雷神洞组成。九层佛塔耸立其中,据说塔中供奉三世佛,观音、文殊、普贤、地藏、弥勒五大菩萨。菩萨是梵语“菩提萨埵”的简称,“菩提”意为“觉”(觉醒、觉悟),“萨埵”意为“有情”,菩萨的意思即为“觉有情”,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,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。五世禅宗弘忍大师的弟子神秀说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其师弟慧能说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他们的辩论也说明向佛礼佛是一个艰难的修行过程。


太虚观原塔创建于明万历年间,是由当时的县令胡柟所建,原塔为7层,高13米左右,结构是实心砖塔,塔底有一圆洞门,穿洞而过才能进入道院,后因地震等原因毁坏,清康熙、乾隆、道光年间几次重修,后毁于抗战日军之手。现今的这座塔是2006年重建的,此次重建宝塔的理念是:顺应自然、利用自然、装点自然。游客登塔远眺,山川形胜一览无余,万家之象尽收眼底,南来北往之客,未至县城,先见宝塔。也是我们夏县最突出的标志之一。


宝塔塔内每一层都塑有佛教塑像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用一句话来说,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、自净其意的教法。


塔的第一层塑像是佛教中的“四大天王”,四大天王是佛教里四大护法神,也称四大金刚。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“天”的种种说法,提出“三界说”。三界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世间一切“有情众生”皆在三界中“轮回”不已。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。人类社会居此界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居此界,诸天神亦居此界。不过,天神住在此界天上,天有六重,即“六重天”,第一重叫“四天王天”,离人世最近。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。


西方广目天王,名毗留博叉。“毗留博叉”意思就“广目”,即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,护持人民。他为群龙领袖,故手持一龙(也有作赤索),看到有人不信佛教,便用索捉来,使其皈依佛门。


南方增长天王,名毗琉璃,手握宝剑。“毗琉璃”意译是“增长”,他能传令众生,增长善根,护持佛法。手持宝剑,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。


东方持国天王,名多罗吒,手持琵琶。“多罗吒”意思是“持国”,就是以慈悲为怀,保护众生。他是乐神,故手持琵琶,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。


北方多闻天王,名毗沙门,右手持宝伞(又称宝幡),左手握神鼠或银鼠。“毗沙门”意思是“多闻”,也就是说他的福、德之名闻于四方。手持宝伞,用来制服魔众,保护人民财富。


在四大天王中最有名的北方多闻天王——“毗沙门”。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,在印度古神话中既是北方的守护神,又是财富之神,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。


从第二层至第六层供奉的是五位菩萨。菩萨是梵语“菩提萨埵”的简称,“菩提”意为“觉”(觉醒、觉悟),“萨埵”意为“有情”,菩萨的意思即为“觉有情”,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性情的产物,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,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,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。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很高,仅次于佛,而且菩萨将来都是要成佛的。菩萨协助佛一起传播佛法,普度众生。大乘佛教把凡是觉悟到生命空无常,发起上求佛道,普化众生的人,不论出家或在家,不分地位高低,只要能发菩提心者,都称为有“菩萨心肠”。


这尊菩萨是弥勒菩萨,称弥勒佛,因为佛教预言,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之后,经过很久远的时期,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。由于这个原因,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崇敬。有人可能要问,弥勒菩萨怎么是个笑面和尚?其实,这并非弥勒真身像,而是五代一个和尚,名叫“契此”。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,人称为“布袋和尚”,相传是弥勒化身,所以后人塑他的像作为弥勒来供奉,弥勒菩萨满面笑容,肚皮很大,代表欢喜心,见到任何一个人,都笑脸常开,肚皮大能包容,代表这个意思。生欢喜心,生平等心,呈喜悦相,也喻示我们每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有容量,要对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。弥勒菩萨神诞日为农历正月初一。


宝塔第三层供奉的是地藏菩萨,据《地藏十轮经》讲,由于此菩萨“安忍不动犹如大地,静虑深密犹如秘藏”,所以称为“地藏”。又据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说: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,要在释迦灭度后、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,教化众生,度脱沉沦于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天诸道中的众生。而且他发誓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”。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,礼拜供奉其像,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,故地藏菩萨有“大愿”之尊称。地藏菩萨神诞日为农历七月三十日。


宝塔第四层供奉的是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梵名三曼多跋陀罗,又译作遍吉菩萨,意思是身相与功德无所不在,精纯高深,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。“行愿”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,换句话说,就是普贤既有广大誓愿,又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,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、求一切智,把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(寺庙),通常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。因此,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实践菩萨道的榜样、典范。普贤菩萨神诞日为农历二月二十一日。


宝塔第五层供奉的是文殊菩萨,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。洞察纷繁世理,善于指引教化,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,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。“譬如世间小儿都有父母,那么文殊就是佛道中之母”。传说她曾是七佛之师,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她的教诲。在诸大菩萨中,文殊被冠以“大智”的尊号,她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,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,文殊菩萨神诞日为农历四月初四。


宝塔第六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,“家家弥陀佛、户户观世音”,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早已广泛流传。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。把五台山、普陀山、峨眉山、九华山分别说成是文殊、观音、普贤、地藏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,而“智、悲、行、愿”则是四大菩萨精神的体现,文殊表智慧、观音表慈悲、普贤表行践、地藏表愿力,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就凝聚在这四大菩萨之中。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,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。慈悲即观音,在中国妇孺皆知,深入人心。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,无形而无所不在,有“人类的仁慈保护者”之称。大慈与人乐,大悲拔人苦,观音菩萨在现实与婆娑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,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。当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,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,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这时她就会“观其音声”而前来解救,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,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“观世音”。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。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,观世音菩萨被看作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和希冀。观音菩萨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初九。


宝塔第七层供奉的是药师佛,药师佛梵名鞞杀社窭噜,简称药师佛,又作药师如来、药师琉璃光如来、大医王佛、医王善道、十二愿王。他与本师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为“横三世”亦称三宝佛。佛经上讲,药师佛度化众生能够脱离生死的轮回,所以被尊为大医王佛或医王善道。相传有人身患重病,死衰之相已显现,亲属于其临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,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,燃四十九灯,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,其人可得以苏生续命,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。药师佛神诞日为农历九月三十日。


宝塔第八层供奉的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,略称弥陀,梵语意译无量,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、无量光。佛教讲到,浊世之人(一般俗人),死后如没有积善功德,会随业报,流转于六道轮回之内,六道者即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、鬼道、畜生道与地狱道。轮轮转转,始终在六道中受苦,即使生于天界,天神享尽之后,依然会再下于人间,又再流转,业力重时,又会再转入畜道、鬼道,最不幸的就是坠入地狱道,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,求出无期。但只要精心称念阿弥陀佛,在临终时,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世人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再不受轮回之苦。阿弥陀佛神诞日为农历十一月十七日。


宝塔第九层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,佛祖释迦牟尼,佛教创始人,本名悉达多,意为“义成就者”,姓乔达摩,因父为释迦族,成道后被尊称释迦牟尼,意为“释迦族的圣人”,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的王族后裔,他为了追求人生脱离苦难的道路,而舍弃王位出家修行,历经苦难终于修得正果。佛祖释迦牟尼身后的两位侍者是阿难和迦叶。释迦牟尼神诞日为农历四月初八。


地址:夏县县城以东2公里中条山前沿丨电话:0359-2092553/13905865320丨邮箱:yaotaishan@163.com
ICP备:晋ICP备2021006410号-1COPYRIGHT 2021 © 夏县瑶台山景区文物保护所网站